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
最後更新於:January 11, 2023
都市化是農村人口移動到城市居住的過程,隨著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變,讓越來越多的人口往都市遷移。而城市為解決社會和民生問題提供了比農村地區更有利的環境,並且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教育、醫療保健和其他服務,這樣的基礎也為社會動員和婦女提供了更多機會。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也可能導致一些環境、交通擁堵、房屋短缺和社會不平等的問題。
在討論一個區域的都市化狀況時,會以居住在城市地區與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來表示,例如全國100萬人口中有90萬人居住在城市,則該國的都市化率就是90%。然而城市的定義構成,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不同區域在定義上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聯合國對於城市就沒有自己的定義,而是遵循每個國家或地區所使用的定義。例如,美國使用“urban place”來表示任何超過 2,500 人居住的地方,但在秘魯,該術語適用於擁有 100 個或以上的住宅的人口集中地。
儘管定義並不明確,但人口由鄉村向都市移動的現象普遍存在,其中,工業化帶來的影響尤為明顯,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導致城市化進程急劇加快,一個地區的人口較多意味著工廠可以吸引大量工人,而生產模式的轉變可以幫助勞工更加專業化。在1800 年,世界上只有不到 3% 的人口居住在 20,000 人以上的城市,而1960 年代中期,已增加到約四分之一的全球人口,21 世紀初,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心。
如今,所有已開發國家的城市人口皆多於農村人口,經濟成長越來越依賴於城市勞動力的生產力。已開發國家以及其他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和北非的中等收入國家的城市化率約為 70%,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城市化也正在迅速攀升。隨著都市人口成長漸趨飽和,都市房價上漲、 交通壅塞及居住環境惡化等因素影響,將促使部分都市居民移向郊區或鄰近鄉鎮居住發展,導致都市人口向外擴張,形成所謂都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
近年來,由於都市人口成長漸趨飽以及工作型態的轉變,人們可以遠程工作,這意味著一些就業機會不再需要搬到城市社區,有些區域的城市化進程一直在倒退,為人口的流動方向帶來轉變,包括了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和再都市化等。
郊區都市化:郊區都市化是指城市的邊緣向郊區城市化的過程。通常,郊區都市化是由於城市中心地帶人口密度過大,生活成本過高而造成的。郊區都市化通常會帶來許多正面的變化,如房屋價格下降、交通擁堵減少、環境質量提高等,此現象在新興工業化國家中較為普遍。例如在美國,郊區都市化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許多人選擇在郊區居住,而不是在城市內。
逆都市化:逆都市化是指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從城市向鄉村地區集中的過程。逆都市化通常會發生在都市的過度發展,大型都市中心開始出現交通擁擠、犯罪率升高等問題,因此都市人口開始向郊區流動,市中心則出現衰退,又稱作「都市空心化」。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大城市已經出現了此現象。在英國,逆都市化是一個相對常見的現象,根據英國國家政策研究所的調查在2005年至2015年之間,倫敦的人口增長率明顯低於英國其他地區。同時,倫敦的郊區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也比較高。此外,倫敦市中心地區的房價在此期間上漲了約50%,而郊區地區的房價也上漲了約30%。許多人選擇在鄉村地區居住,而不是在城市內。
再都市化:再都市化是指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向城市重新集中的過程。再都市化通常會發生在城市經濟恢復、房價下降或環境改善的情況下。使人口重新向市區回流。目前再都市化主要發生在已開發國家的少數大城市中,如加拿大的多倫多和溫哥華。
滑鐵盧大學地理系副教授Clare JA Mitchell認為逆都市化現象反映了人們偏愛的生活方式中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因此不僅要考慮到距市區的距離,還要考慮動機。Mitchell使用“前城市化”一詞來指代人們居住在城市外圍但仍通過其社交網絡和工作密切參與的現象,前城市居民通常仍能享受現代基礎設施帶來的好處。
歡迎訂閱我們在不同市場的機會見解,可以先參考我們近期發送的信件,也希望您可以積極地分享回饋給我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