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見解

印度 - 市場機會與區域發展前景

Last Updated: May 21, 2023

印度市場機會指標

India and other emerging Asian economies are driving Asia’s growth. With its expanding 1.4 billion population, India is predicted to reach a $20 trillion GDP in the next 20 years.

The Outlook

印度市場的前景如何?

在1980年至2010年間,亞洲的經濟主要由日本所主導,然而這一現象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持續加深的三十年間而轉變,自2010年起,中國正式成為了亞洲第一大國,並且在十多年後的現在,其GDP產出將幾乎佔比全亞太50%的產值。然而印度在這一期間的產值甚至是低於東協,即便其擁有東協兩倍以上的人口。

然而這一局勢也隨著印度逐漸成長,以及中國成長大幅放緩而逐漸改變。印度於1947年從英國獨立,是由28州和8聯邦屬地所組成的世界第七大國,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全球最多,高達14多億,其經濟體量雖然尚小,然而預計將在未來的5年內達到5兆美金的GDP,與日本相當;2036年達到十兆,而2045年達到20兆美金。

雖然不同於1980-2010年間,中國平均10%以上的成長率,然而印度仍然將可以在近十年間維持6%以上的成長,這一數值也是同期全球成長率的兩倍,亞太地區的1.5倍。 而隨著印度將國家發展重心從服務轉向製造,這一期間聚焦在物流基礎建設、製造、以及能源產業帶來最為顯著的市場機會。舉例來說,聯邦預算在2022/23即大幅度的提高了國家於這三項領域的資本開支至7.5兆盧比。而近期推出的主導性政策,不論是 “Self-reliant India” 抑或是 “Make in India”,都象徵著顯著的政策走向。

再者,印度逐漸減少的投資限制、更加友善的經商環境、勞工與人才的培育政策、再加上來自各級政府的激勵政策,也將進一步的刺激許多欲分散供應鏈風險的企業前往印度投資,也相對著代表,印度將與東協彼此成為搶奪亞洲製造端設廠投資的競爭對手。富士康印度策略長在一次與我們的討論中,也提出當前製造端的規模已然是印度前所未見,雖然仍為中國製造端的1/7,但是隨著供應鏈逐漸在各州完整,將有機會帶動整個電子產品生態體系的生產。

同樣,印度在消費端也醞釀著龐大的機會,我們認為隨著印度的人均GDP逐漸提升的現在,再加上本身已然嚴重的貧富不均,也導致高消費層級的消費群逐漸擴大,而製造政策的加速也有助於提高中產階級的比例,並且在中長期的未來(5-10年)提高印度消費者在非必要性支出的比例。

再者,印度IT的成熟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其推動許多數位新創解決個快領域的問題,然而在許多層面上,印度IT仍然缺乏許多龐大的生態體系基礎,不論是來自硬體或軟體。故此,在數位經濟上,我們認為印度的成長相當可期,並有機會維持14%的年成長率,在2024年達到5兆盧比(61B USD)。

Table of Contents
GDP佔比亞太(%)|2023後為預測
GDP成長|2023後為預測
我們團隊定期發送不同地區、國家的機會報告,歡迎訂閱以取得。

總體經濟層面蘊含著哪些市場機會?

對於印度來說,整個總體經濟的發展會是多向的。針對基礎建設的投資隨著印度政府提倡基礎建設發展的主導性政策而出現了顯著的提升,2021年底所通過的Gati Shakti scheme,即是為了統整聯邦政府底下16個部門中各項基建項目之間的協調而推動的。而在2022年年中所通過的國家級物流政策(National Logistics Policy),更是彼此呼應,推動貨運、鐵路、以及水運等的交通基礎建設發展,聯邦政府則期盼這一項政策的落實,能夠讓物流成本從當前的13-14%,降低至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當的水準。

這一系列的基礎建設發展也與印度欲成為地緣製造中心的野心相互呼應。而聯邦政府在經商政策上的推動,包含勞工法案的改革,也將提高印度作為地緣製造中心的吸引力,已然在印度設廠且持續加大投資的富士康、和碩、以及緯創,也協同印度電信協會去鼓勵相關政策的推進。而印度近幾年的製造業指標政策,也就是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也隨著中國勞工與經商成本增加、中美貿易戰、以及企業分散供應鏈風險的趨勢,而出現了顯著的成功。

如此發展也大幅度的推動了外國設廠所帶來的投資,在過去的五年當中,幾乎每年皆有300-600億美金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聚焦在中低端製造鏈。然而土地法案改革的停滯不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人的動因,然而隨著莫迪總理在民眾與國會內的高支持度延續,倘若2024年成功連任三任,其土地法案的改革將有非常高的機率被推進。

而隨著製造業者的流入以及供應鏈生態體系的完整,印度政府在與各國逐漸加深關係的情況下,也將帶來顯著的出口機會,除了去年年底生效的印澳FTA之外,印度也開始了與英國之間的貿易談判,而基於英國在脫歐後也積極的向外擴張貿易談判,兩國將很有可能在今年正式簽署。而對歐、對以色列、以及對波斯灣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談判也將持續推動。

而在消費端,印度則一直以來都是以私人消費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體,占比約58%的GDP,雖然在疫情之初的2020年,其比例基於民生問題而衰減,然而成長則很迅速的發展回來,並且帶動整體經濟發展,同時將隨著國內工業化、都市化的加劇,以及成長快速的中產階級,將在中長期的未來成為經濟的成長動能,並且帶動消費品、觀光、乃至奢侈品的發展。

India Mega Trends Snapshot

人口觀點

印度已然在這一年頭中超越了中國成為了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而其年輕的人口更是具有顯著的優勢,比較中國年齡中位數高達38歲,印度預計要在2050年才會達到同一水準。

然而印度複雜的文化、地緣的差異、教育的落後、以及產業分布的不均,卻也讓印度很難有效實現人口紅利的收割。然而我們認為隨著製造政策的逐漸落地,以及工業發展的普及,其龐大人口的技能水平將會在10-20年間出現顯著的改善。

然而印度是否能逆轉女性就業持續降低的趨勢、從聯邦層面是否能夠落實有利經商且全面的勞動法改革、聯邦與地方政府是否能有效控制鄉村與都市於人口與工作型態的平衡、印度是否能在自動化與AI蓬勃發展的現在保持人才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這些核心議題的發展也將決定了印度中長期的成長潛力。

然而從消費面來看,其高速成長的人口、持續擴張的中產階級、以及不同省份與都市之間的發展,也將帶來顯著的機會。

雖然印度人口的成長已然逐漸趨緩,但是在經濟較為不發達的北印地區,其成長仍然非常可觀。以Uttar Pradesh為例,高達2.3億的人口數量,它不僅已然是印度人口最高的邦,同時更是全球人口最大的省份(Sub-division),相當於中國廣東的兩倍之多。

印度邦人口成長概況

不過在經濟層面上,主導性的發展仍然來自正在快速工業化的國家。有趣的是,印度經濟最大的Maharashtra邦,也就是印度金融重鎮孟買所屬的地區,其經濟成長在過去的17年間,雖然仍然保持著強勁的成長,但是卻落後於許多工業化發展較為迅速的城邦。

譬如在鴻海設點的Tamil Nadu,在這一期間成長率即高達9.8倍,相對於全國的8.1倍,同時在2017-2020年間,隨著許多製造業轉移進入,這三年的成長更是高達45%。而對於西門子、三星、聯合利華、以及ABB等駐紮的Karnataka,更是有著高達11.9倍的成長(15.8% CAGR)。位於西北的Gujarat也與Karnataka有著相當幅度的成長,而近三年間成長率更是加速,富士康擴大投資的地點也選在Gujarat,1.5兆盧比的設廠投資,預計將於2025年啟動。

印度邦經濟成長概況

受到製造業激勵政策(PLI, Make in India)、基礎建設政策、100智慧城市政策(2015年起)、SEZ Scheme(FDI特別經濟區)、再加上可負擔房屋政策等激勵,印度在往後的七年間,也就是到2030年,印度的都市化程度將會進一步提高到40%(估算),而 Tamil Nadu、Telangana、Kerala, Maharashtra、與Gujarat都市化程度則會進一步突破50%。相對應的,Bihar、Himachal Pradesh、Assam 則仍然會保持一大部分非城市居民(比例約為75%)。

同時,所謂的巨型城市的數量也將出現提升,Hyderabad以及Ahmedabad將會成為下兩個人口數超過一千萬的城市,讓印度的巨型城市總數達到七座,與中國相當。而上百萬居民的城市,更是將出現顯著的提升,預計成長比將高達60%之多,從42座提高到68座。

消費與零售角度

在消費層面上,印度的零售市場尚處於一個非常初期的階段,前十家最大的零售商(包含電商),其掌控的市場占比僅為6.7%。相對於中國市場,阿里巴巴、京東、以及拼多多即掌控了25.5%;抑或是南韓Shinsegae、Coupang、以及Lotte在南韓零售市場的主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這增加了通路的困難度,但是相對來說,也無不外乎是一種進入門檻較低的體現。

Retail Landscape is Still Complex in India

在整個消費市場與零售的發展中,我們認為有以下兩個重點的發展機會將在往後的5年愈加顯著。

機會 #1: 耐久消費財的市場潛力強勁

基於往後數年可支配收入的顯著提升,這也將讓印度國民在購買電視、冰箱、冷氣等家電的意願大幅提高;同時金融科技平台的發展以及中央銀行承諾會長期降低/保持低利率的趨勢,也將進一步刺激消費;另外,政府提高國內生產的政策,也將讓許多電子品的購買變得更加容易,驅動國內消費。在如此前提之下,我們認為企業可以積極部署,並且思考以下幾種角度切入市場發展:

  • 拓展第一線城市之外的市場,並且積極與當地合作夥伴落實最後一哩之部署,搶先提高這些區塊之市佔。
  • 有效利用聯邦政府相關的製造政策,尤其是 PLI,並落地本地生產以滿足國內持續膨大的需求,並且抵禦地緣風險。
  • 提高生活效率的產品將會出現顯著成長,這一趨勢幾乎在每一個高速成長的工業化經濟體都是如此,不論是東歐、中國、還是越南。其中像是微波爐、掃地機器人、平價洗碗機、以及烘乾機都是例子。
  • 冷氣將會是最為顯著的成長品項,這當中不只是因為都市化的進程,同時也是印度這一地區在氣溫升高的影響尤其嚴重。

機會 #2: 奢持品的需求將大幅提高

隨著國內工業化與製造的普及,再加上印度本身強勁的IT實力與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年輕且高薪的人口將會持續擴大,同時富豪的比例也將大幅提高。這一系列的發展將會顯著的提升印度奢侈品的市場前景。建立在這一背景,我們認為企業可以思考:

  • 增加解決方案去鎖定不同需求的高階收入者,抑或是針對這一消費群體建立品牌,以極度相關的方式在行銷與銷售通路上保持互動。
  • 聚焦文化:不論是在北印、南印、西方、抑或是印度傳統,在文化層面上保持極度相關將會對於高消費族群來說格外重要,印度的市場與潛力皆極為龐大,故此在這一領域上可以大膽的細分市場去發展。
  • 二手市場,以及平台機會將會非常明顯:這一趨勢與中國近二十年來同樣,二手、乃至租用市場的耕耘,將會持續是堅實的市場潛能。

能源業蘊含著哪些市場機會?

營建業蘊含著哪些市場機會?

製造業蘊含著哪些市場機會?

健康醫療產業含著哪些市場機會?

數位經濟產業含著哪些市場機會?

印度的數位經濟市場在往後的發展將會是所有產業類別當中成長最為強勁的,這不僅是來自本土需求蓬勃的發展與龐大的消費市場,同時更是印度自身在人才以及生態體系上的優勢。聚焦在SaaS、伺服器、以及金融科技等領域的成長將會特別顯著,而也隨著印度近幾年的經商政策的改善,聚焦在IT、電子業的外國直接投資也是的成長幅度更是非常可觀。在往後的十多年,延續著一系列振興本土製造之政策、知識與資訊的流入、以及國內IT生態體系更加成熟,也將使得數位經濟領域的產品與服務變得成本更低且更多的創新。

近期關注重點

  • 最新的貿易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在進口電子產品的比例相對於前一個年度提高了56.3%,總額提高到82億美金。這一數字背後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對筆記本電腦和零組件的強勁需求,以及國內PC組裝的快速成長繼續推動市場動力。
  • 德國軟體巨頭SAP在2022年6月宣布,將在往後的數年期間把對印度的投資翻倍,包括招聘3600名新員工。此外,SAP正在建設一個面積達17萬平方米,座位超過15,000個的園區,預計將在2025年完工。
  • 據投資印度報告,2022年底前,在大規模電子製造領域共有32家公司成功獲得了PLI的激勵措施,政府目標在2026年前,通過該計劃製造超過150億美元的IT硬體。此外,在2021/2022和2022/2023年度的預算中,為國內ICT製造業設立了數十億美元的規定。
  • 雲端運算提供商對於在印度建立資料中心的興致也逐漸提高,甲骨文在2019年在孟買開設了首家資料中心,並在2020年6月在海得拉巴開設了第二家。與此同時,Google雲在2021年7月在海得拉巴啟動了其第二個中心,亞馬遜也在印度啟動了其第二個中心。
  • 2022年3月,微軟表示,將在接下來的15年內投資1500億印度盧比,以在海得拉巴開發該國最大的數據中心。這項投資還將包括振興當地IT市場,包括支援合作夥伴。
  • IBEF最新的數據顯示,印度在IT領域上累積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高達8710億美金(2000/4-2022/6),而在2020-21財政年間,該年度的投資也創下新高達到810億美金。

市場當前概況

以整個IT市場的角度來看,印度最為核心的成長動力將來將其較低的IT服務採納程度(需求面)、國民快速富有(需求面)、電子製造業積極落地(成本面)、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成本面)。而在這一背景之下,印度不論是在電腦硬體、軟體、以及IT服務等領域都將出現顯著的增值。

India IT Sectors Growth

電腦與相關辦公硬體設備

在電腦與相關辦公硬體市場來說,2020雖然基於Win7停止支援而使銷量上升,但是基於疫情嚴重的影響了收入,也進而導致銷售略減。不過有趣的是,在2020-2021期間,高單價的電腦與筆電銷售量卻出現提升,主要基於收入較高的族群們對於遠距工作需求的提升,這一情況與歐美先進國家類似,然而印度基數過小,故此也無法扭轉整體市場銷量降低。

以地緣上來看,我們在過去的兩年間也看到更為偏遠的地區(第三線、四線城市)其銷量有顯著的提升,這一部分是基於電子零售通路商,包含Reliance Digital、Samsung Plaza、Croma、Spice Hotspot都在這兩年間積極的拓展偏遠城市,再加上偏遠城市物流完善度的提升,以及居民網路滲透的加劇,也刺激了電子產品電商的成長,根據Fitch的評估,2022年約有45%的PC銷售是發生於印度最大的75個城市之外的。 而隨著印度基礎建設逐漸的提升,這一比例也將持續提高,銷售總額成長幅度也將大於較為成熟的城市。

教育機構與政府對於電腦與相關辦公硬體的需求的成長也非常顯著,以學校單位來說,目前印度一百三十多萬的學校,僅有14%在校內有電腦相關設備。

Landscape of PC Mobile in India

IT服務

在IT服務領域上,雖然印度對數位技術的需求激增,創造了非常龐大的市場機會,然而在疫情期間的這一趨勢,加上 IT 服務提供商 (SP) 本身的高流動率,也進一步的導致了相關的勞動力成本膨脹。 招募、培訓、以及保留員工已成為主要關注領域。 預計員工流動率上升將對服務提供商的短期利潤率產生不利影響。

在2020-2023年間,數位化、數位轉型等議題主導印度企業的IT支出,專案導向的IT服務在這一期間成為了最主要的支出。不論是ERP導入、人工智慧的採納、轉移雲端等都象徵著龐大的IT投資,在一些產業中,升級既有軟體架構與系統也是一大筆支出。而相應的,這一大筆的投資後續也將需要持續支出管理服務(Managed Service),而在這當中雲端、以及相關的應用程式管理也將在2024年超過專案導向的支出(IDC預測)。而在支援服務市場上,其主要推動力是為軟體和硬體支援續簽年度維護合約,尤其是在金融服務產業中。

IT Spending By Sectors in India

雲端、AI/ML 和安全性繼續成為印度企業的主要投資領域。為應對日益增加的雲端採用,雲服務提供商繼續擴大其在印度的市場覆蓋,推出新的資料中心。寄存服務提供商也通過開設新的資料中心擴大了他們對本土業務的覆蓋。在整個IT市場持續加速的現在,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機會:

機會 #1: AI在印度的加速導入

正如同中國在快速崛起時,能夠在沒有Legacy系統的情況下,直接以數位原生的方式推動了像是手機錢包與行動支付的技術採納,印度也處於同一個位置,不過相對於數位原生,橫跨各個城邦,這將會是AI原生的技術導入。

譬如印度在落地退休金的系統時,最為新版的Bhavishya,即是全面的應用AI在流程自動化,以及與用戶的互動之上。去年MeitY(政府電子資訊部門)也表示了將在各國成立AI中心,以推動AI發展,同時今年的三月也提出將落地明確的AI計畫(原預計四月底,已延宕),並將整合各項資源,推動全國AI的發展,包含提倡新創、培訓人才、以及產業普及等。

而像是IBM、TSC、Wipro也都在2022年於印度推動了AI相關的計劃案。我們認為隨著政府積極的政策激勵,再加上本身印度高速成長的經濟與潛能,在AI領域中,印度民營與公營事業單位將會積極尋求外部夥伴協作落地與整合技術,而中長期的未來,印度更是可能成為IT技術創新的中心,持續出口全球相應發展。

機會 #2: 網路安全的需求劇增

隨著過去這兩到三年的資安事件頻傳,不論是在航空業、支付、銀行、乃至原物料產業都出現了嚴重的網路攻擊事件。而這一系列的事件有引發了政府調整相關規範,約束組織單位落實資安最佳實務。

雖然合規、法遵、SECaaS(安全為服務)將帶來市場機會,但我們認為最顯著的市場需求將會是在”Secure-by-Design”的領域中,也就是說在產品、服務、以及系統初期的設計,即落地了相應資安意識,而非後續的補補貼貼。

機會 #3: 上雲、以及雲原生

網路普及率的加快以及移動性的增加導致數據量出現前所未有的激增。 與此同時,對公共雲服務不斷成長的需求以及從傳統雲部署向混合雲和多雲模型的不斷轉變,正在推動該國的資料中心投資。 NTT 於 2022 年 5 月在新孟買推出新資料中心以及印度政府在 2022-2023 年預算會議期間將基礎建設地位授予資料中心等重大發展標誌著成熟的市場機遇。 這些條件營造了有利於託管基礎建設管理服務成長和擴展的環境。

金融服務行業尤其在增加雲採用率。 2022 年 4 月,Infosys 推出了其垂直特定產品 Cobalt,旨在通過雲原生業務平台構建敏捷性、加速創新並提供個性化的客戶體驗。 同樣,TCS 於 2022 年 5 月推出了 TCS BaNCS,這是一款專門針對金融服務行業的 Google Cloud SaaS 套件。這些具有前瞻性的舉措凸顯了在金融領域推動雲服務的不斷擴大的機會。

Birlasoft 與Google Cloud合作,是另一個為雲擴張做出貢獻的重要參與者。 通過戰略合作夥伴關係,Birlasoft 準備幫助其客戶進行基於雲的數位化轉型,其Google卓越中心配備了 200 多名Google Cloud平台專家。 再加上 Microsoft 和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擴大業務的計劃等其他發展,這些條件為增強雲採用以及隨後對託管應用城市管理和託管基礎建設服務的需求創造了強大的市場機會。

參考資料
  • 數據統整與歸算:OOSGA.org
  • 分析:小組分析
作者:專案小組

我們的專案小組結合了內部團隊、外部專家、合作夥伴,並協助客戶探勘市場機會、落實市場進入與成長。

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

歡迎訂閱

歡迎訂閱我們在不同市場的機會見解,可以先參考我們近期發送的信件,也希望您可以積極地分享回饋給我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