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印度獨立以來,人口結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經歷了人口爆炸,而現在正在經歷總生育率的放緩。此外,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各種死亡率指標也有所改善。然而,在提高生活水平、提供技能和培訓、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障礙,阻礙印度實現人口紅利的收穫。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之一,全國人口總數已超過14億,是1947年獨立時人口的四倍(3.4億),從佔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上升到六分之一。預計在今年(2023),印度的人口數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政府截至目前並沒有實施過任何的限制生育政策,儘管一些政治領導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類似的法案,希望將限制人民只能生育兩個孩子,但這些擬議甚至都沒有通過表決。
因此,即便全國正在經歷人口轉變的第三階段,死亡率持續降低,生育率放緩到2.0,但印度的人口成長依然高於大部分國家,成長仍然保持一定速度,2021年為0.8%,是中國的8.8倍。
隨著這樣的人口成長趨勢,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已經從50%增加到65%,這意味著有較高比例的勞動人口和較低比例的受撫養人口,扶養比從2000年的65%已經顯著下降至2021年的48%。進而增加生產力,為印度的經濟基礎帶來更好的條件。
雖然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印度的年輕人口比中國逐漸老齡化的人口更具優勢,然而,全國勞動力仍受到女性勞動力缺席的限制,僅有五分之一的女性就業。同時,受教育程度不普及的影響,許多勞動人口缺乏現代化就業市場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即便擁有最多的人口,但印度的就業率仍然是最低的國家之一。2021年勞動力總數僅有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只有中國總勞工人口的六成(相差三億)。
政府正在採取多項措施來解決人才、與職缺問題,例如莫迪政府通過其國家技能發展計劃培育勞工,該計劃旨在到 2022 年在全國培訓約 4 億人。
印度在文字和精神上都是一個多元社會。它的特點是其統一性和多樣性。儘管有多次外國入侵(如英國殖民),然而屬於不同種姓和社區的人們的文化、宗教和語言的大綜合仍然保持了它的統一和凝聚力。
其中,多樣性包括著宗教與語言。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二多的語言,而其中有兩個主要使用的語言, 75% 的印度人使用的印度-雅利安語和 20% 的印度人使用的德拉威語。
而宗教方面也相當多樣主要信仰印度教 、穆斯林 、基督教、錫克教。其中,種姓制度主要統治著印度教社會幾千年,影響著大部分人口,種姓是世襲的社會階層。從歷史上看,一個人出生的種姓永久地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等級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可用的社交圈和他們可以從事的職業。
Indo-Aryan 72%, Dravidian 25%, and other 3% (2000)
Hindi 43.6%, Bengali 8%, Marathi 6.9%, Telugu 6.7%, Tamil 5.7%, Gujarati 4.6%, Urdu 4.2%, Kannada 3.6%, Odia 3.1%, Malayalam 2.9%, Punjabi 2.7%, Assamese 1.3%, Maithili 1.1%, other 5.6%
Hindu 79.8%, Muslim 14.2%, Christian 2.3%, Sikh 1.7%, other and unspecified 2% (2011 est. by CIA)
即使經濟成長,以及在全球製造業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3%,排名世界第五),很大一部分勞動力也很難在具生產性的正規產業中找到工作,並且全球自動化的興起和人工智慧的普及將抑制就業成長,例如外國減少印度代工。在這種環境下收穫人口紅利將很困難,在人力資本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方面,印度一直落後於中國。
未來幾十年,絕大多數勞動力將被吸收到服務業和農業中的低生產率職業。儘管如此,隨著專業服務、製造和高科技領域(如電信、IT 和製藥)的快速成長,受過更好教育的印度人的就業機會將會快速增加,減少人才流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