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的定義為何?

最後更新於:August 30, 2022

歡迎來到OOSGA官網!我們團隊從幫客戶落實市場進入的實地經驗,以及合作機構的產業調研中彙整了來自各國人口統計、經貿、政策、經商、以及產業的資訊,並免費提供給業者,盼能讓更多朋友了解其他市場的發展,並且讓商業可以真正的無國界。
定義

敏捷管理為何?

敏捷(Agile)有非常多的定義方式,它是一種對狀態的描述,也就是組織對於事件或是狀況的反應極快,同時效率極高。 它也是一種企業/團隊的運營方法,也就是透過Scrum、Kanban、抑或是Lean等框架運營的運作模式。 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也就是企業上下的每一個人的思考方式,一種以用戶/消費者為本,並且以價值出發的思考方式。

要真正的了解敏捷,首先可以從一點敏捷的歷史開始切入。 其實不同於許多人的認知,敏捷並不是出生於軟體產業,而是源自於製造。最初,敏捷運營這個概念是由Honda, Canon, Fuji等日本企業所執行的產品研發流程,當時出於其運作的方式為協作、後交手、協作後再交手,以逐步的推進整體的運營進展,與Rugby的競賽形態類似,當時產業也以Rugby Approach稱之。其實如此方式也與現在的敏捷同理,重視的是持續性的價值提供(Continuously Delivery),以及跨領域的協作。

不過出於絕大多數的製造業者的專案內容並不那麼適合敏捷的發展,所以如此的運營方式也僅在極為少數的企業與團隊當中發生而已。是一直到後來,也就是1990年代的中期,隨著PC逐漸地走入消費性市場,並且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家庭開始應用PC後,敏捷的運營方式才逐漸的走入產業主流。

當時,整個PC市場遇到的最大問題即是俗稱的「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ag」,意思就是應用程式開發上的拖延,根據產業專家預估,從定義出商業需求,到應用程式開發完成通常需要多達三年的時間。也就是代表著,企業在決定是否要去開發一個應用程式時,必須要承擔多達三年的投資與風險,可能是市場需求轉變、企業內部調整、以及科技的進步等。 這對於對於多數業者來說,風險不僅過大同時時常也不具可支撐性。

基於此,敏捷得以著床。 在當時,軟體界並不稱之為敏捷,而是以輕巧(Lightweight)的開發流程稱之,相反於當時較為主流的瀑布式開發流程。

Industry 4.0
Table of Contents
OOSGA Analytics

我們團隊追蹤各國經濟、政策、貿易,以及7個主要產業的變化與發展,支撐相關產業的大中華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部署策略。

More From Us
電腦視覺
健康經濟學
健康公平
數位健康識能
食品科技
遠距醫療
遠距健康
共享汽車
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

歡迎訂閱

歡迎訂閱我們在不同市場的機會見解,可以先參考我們近期發送的信件,也希望您可以積極地分享回饋給我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