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韌性指的是企業在落實其供應鏈管理時,不應只思考效率、成本,同時也應思考整體供應鏈在面臨突發事故的承受能力與應變能力。
雖然韌性供應鏈這個概念在幾十年前就被提出,然而隨著全球化加劇以及當前市場競爭壓力,供應鏈的風險就彷彿成為了許多企業的Legacy Code一般,讓團隊怯於正視。 若要說這一次的疫情真的教會了企業什麼的話,那麼正視許多長年積累的問題,並定義出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去解決它,也許就是其中一堂課程。
更何況,在這個不斷縮短的產品週期、全球化的市場、極度複雜的供應鏈所驅動的商業環境下,任何一個上游環節出錯,企業可能都會面臨骨牌效應的損失。正如同我們前面所說,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在於最大化顧客價值,那麼以這樣子的觀點來看,供應鏈的韌性與品質、效率、以及成本應該要是同等存在。
若要有效的建立起高韌性的供應鏈的同時,還能在品質、效率、以及成本層面上維持市場競爭性,業者必須要四大領域上推動一定的進程:定義相應的風險、數位化供應鏈、連結需求與供給、驅動文化轉變。
雖然許多業者在供應鏈上的破壞是源自於這一次的疫情,然而這類型的天災其實只是供應鏈風險中的其中一個層面而已。企業從新品發想、規劃產品、採購(Sourcing & Procuring)、外部製造以及內部製造、以直到運輸的整個供應鏈流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其實更加複雜。
舉個例子來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供應鏈數位化,業者的IT系統也更加暴險於駭客攻擊,Resilience360所做的研究發現,僅在去年,企業就遭遇將近300個網路攻擊(Cyber Attack)。在其中,通過勒索軟體封鎖供應鏈管理機制並向業者求償是隨其中最頻繁的網路攻擊。
不僅於此,失去重要供應商、勞資爭議(Labor Unrest)、或是經濟蕭條等動因也同樣是供應鏈所面臨的龐大風險,業者可以利用我們下圖所示的框架,定義出對自己企業以及當下的環境最相關的風險,並思考方法去量化不同風險動因的影響力以及它可能發生的機率,以更好的Map Out整個供應鏈風險。
最後,在有一個框架協助業者思考後,團隊可以將風險區別為低機率低影響、低機率高影響、高機率低影響、以及高機率高影響等四個框架,並根據這四種不同的風險性質來建立相應的處裡方式。
供應鏈的韌性必須要建立於它對於各種不同風險的應變能力,而這所謂的應變能力有幾個層面,一為對於事件的覺察能力,也就是業者是否能夠即時的覺察事件的發生,並有效的評估它所帶來的影響;二為對於運營狀況的理解,意思就是業者是否清楚整個供應鏈的不同環節的運營細節,以及供應商的狀況等;最後一點則是決策的效率,也就是說業者能否快速地針對所發生的事件做出充足的分析,並即時的部屬相關決策去降低事件對於整個供應鏈的影響。
要真的建立一個對事件有敏銳的覺察能力、清楚運營狀況、以及高效率的決策流程的供應鏈,那麼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絕對無法做到如此透明、敏捷、且即時的決策循環,業者必須要將整個供應鏈流程徹底數位化,將不同的數據源整合在一個數據管理平台,設定相關的警報,以及進一步的分析。
數位供應鏈可以理解成一種流程徹底自動化、不同環節點徹底連接、同時不同流程以及環節的數據都會被收集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自動化所代表的即是自動化各個供應鏈管理中的各個流程,如需求預測、存貨管理、生產時程、數據清理流程、以及像其他是產線與物流等的自動化模式。
徹底連接的意思是通過物聯網所驅動的方法以透明化整個供應鏈的環節,讓不同部位與彼此溝通,且讓業者能夠實時的監控整體的運作效能,而物聯網更是讓業者能夠收集整個供應鏈從上到下的海量數據。
最後,不同流程以及環節的數據都會被收集的意思則是,業者可以收集、整合、並分析實時且高品質的龐大數據,通過部屬高階的分析模式,業者更能進一步的驅動流程自動化、預測分析、以及其他提供業者龐大效益的能力,以提高成效以及客戶體驗。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風險的應變能力可以分為對事件的覺察能力、運營狀況的理解、以及決策的效率。現在隨著供應鏈的數位化,業者理應對於前兩者的能力有了大幅的提升,即便在供應商的層面上,情況還是較不透明。但最關鍵的還是決策的效率,也就是企業在回應某事件的發生時的執行效率。
一個高彈性的企業,或稱敏捷的企業,能夠即時的因應如需求的變動、或是其他災難事件的發生而轉變運營策略,若要達到如此的效能,業者就必須要審視既有的運營流程,減少其中的Silos,並建立更快速的執行循環以及更完整的回饋機制。
最後一個層面則是在文化上的轉變,時稱企業文化改革。 文化在供應鏈韌性當中可以說是扮演著骨幹的角色,而時常,企業文化也是頂尖企業以及普通企業的最大動因。 如此動因讓許多企業在遭遇重大變革或是負面影響時,也能快速的回彈至原本的狀態,甚至通過反思而變得更加強大,這也是韌性的最直接的體現。
OOSGA是一家專注於為工業客戶提供東南亞供應鏈拓展、設廠評估,以及市場情資的顧問公司。我們致力於為客戶企業提供最可靠的市場情報和洞見,並與當地工業不動產開發商,以及相關合作夥伴一同推進當地業務的落地。
倘若您對於進入新市場、抑或是對拓展業務有想法,歡迎隨時聯繫我們團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