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

日本整體產業2023年發展概況

最後更新於: October 19, 2023
jpn

產業概況

在討論日本產業發展時,有幾個關鍵字能夠描繪出日本整體產業的樣貌,其分別為原物料缺乏、先進製造、出口導向、人口老化與人口減少、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以及成熟的消費市場。

從原物料缺乏開始說起,不論是農林漁牧、礦、抑或是化石燃料,日本都缺乏。以食物為例,在2020年,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7%,其他的63%依賴進口,且進口比例逐年攀升。同時為了支撐國內龐大的基礎建設、以及製造需求,日本也極為依賴金屬以及礦的進口。同時石油與天然氣更是如此,超過85%的能源需要依賴進口。

而正也是因為自身國家整體原物料缺乏的特性,日本在發展產業上,極為專注於產業鍊的中下游,戰後的日本,在1940-50左右,開始採納了所謂的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並且得力於被稱為品質支付的約瑟夫·朱蘭博士,以及愛德華茲·戴明,所謂的「日本製造」也從生產廉價的仿冒品的代表,快速的在十幾年間成為了高品質的體現。

所以接續著第二個特性,先進製造,日本不論是在製造的流程(管理)、科技水平、抑或是在整個生態系統發展,在當時都相對於競爭對手來得更為成熟,譬如現在時常提到的半導體,在當時日本公司不論是設備、晶片、還是材料研究等,都是世界領先,遠超前美國、德國、還是荷蘭。在重工業、還是製造設備等,日本直至今都還是行業領袖。

這也是為何,日本的製造至今天,仍然支撐著國內龐大的經濟增長,佔比19.7%的GDP。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從中國返回國內(許多也前往了東南亞),日本也在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等技術,持續投資,盼能減少勞工成本高,以及即將面臨的勞工短缺的現況。

而接續著第三個特性就是,人口老化與人口減少。日本因為綜合生育率低,且人民平均年齡相對較高,在很早的時候就進入了所謂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社會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在2021時,這一比例已成長至30%。

而這樣的一個特性,也讓日本的長照市場非常成熟,雖然因為日本年長市民對於科技的牴觸,也讓在這一領域中的數位技術,無法在日本有大突破,然而在看護機器人、年長人口生活輔助工具、以及各個年長市民相關的生活產品,日本仍然是相對領先且成熟的市場。

同時,過去的十年間人口不斷減少,雖然勞工人口仍然增加,但也即將要受到衝擊,針對這一預期,許多企業也開始加大投資許多自動化技術,從工業層面就如同工業機器人,而從服務層面,就像是服務型機器人等,日本也是處於行業領先。

不同於許多亞洲國家,日本在80-90年代就走到了世界經濟的巔峰,在1995年時,GDP總額高達5.45兆美金,與美國僅差兩兆美金,並且人均GDP是美國的1.5倍之多。如此早期就那麼成熟的市場,也創造了非常成熟的消費市場環境。在中國崛起之前,日本可以說是在不論是零售、服務、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中,發展最為成熟且前沿的市場。

農業概況

日本的一級產業以農業為主,其農業總產出在世界上排名第九(產量基數,2013),日本更是讓所謂的「日本產」成為了一個世界知名的品牌,不僅精緻、高品質、且健康,像是日本米、蘋果、和牛、甚至是日本產木頭(如伽羅香)等,都在全世界知名。

然而日本農業也面臨著龐大威脅,譬如受到人口減少、結構轉變、都市化加劇等影響,農林漁等產業的人才也面臨嚴重的短缺;抑或著是基礎建設的不如預期的成熟與升級,再加上國際農產品的競爭,也讓日本農業從供給面與需求面,都面臨著龐大的挑戰。

在如此的趨勢之下,日本即便是全球第九大農業大國,其來自農業產值的GDP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連續以2.6%的速率減少,從八兆日幣衰退至四兆初。相對於許多歐洲國家與北美等農業出口逐漸增長的現況,形成了一個反差。

日本的農業以蔬菜、肉品、以及米為主,佔比傯產出分別為27%、22%、與21%。相對於美國、中國、以及荷蘭等絕大多數的農業輸出國來說,日本對米與蔬菜的依賴性遠高於平均。

在安倍晉三剛上任時,伴隨著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的出口政策,該屆政府也將強化農業的產值,其中就規劃了要將2013年時,五千萬頓的農業品總產值,提升五千四百萬頓,並且在這一期間,提高農業生產商的營收高達21%。

而在2020年底,日本也推進了一項叫做「農林水產物語食品出口擴大實行戰略」的計畫,預計在2025年,提高農林漁業相關產品的出口總值至190億美金(201988億美金),並且在2030年提高至480億美金。

能源業概況

日本的能源市場特性驅動著過往許多歷史事件的背後導因,像是二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主導南進論,將英美法為敵人的計畫背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東南亞的石油資源,以及日本80多%的石油自美國進口的尷尬現況。

而在與中國競爭亞洲貿易主導地位的現在,日本更是從中東地區進口了92%(2020數據)的石油,其中,絕大多數的船線皆會經過麻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台灣海峽或是巴士海峽等。而這一尷尬現況也促進了日本對台政策的加強,以及岸田內閣對於海峽替代方案的一個討論

根據最新數據(2019年),日本的初級能源需求約為18.7千兆英熱單位(British thermal unit,Btu),也就是548萬吉瓦時(GWh),約為全球第五,次於中國、美國、印度、以及俄羅斯。然而在這548萬吉瓦時(GWh)中,日本僅升產73萬吉瓦時,超過85%的能源需求需要依賴進口。

然而有趣的是,其實在2011年的311地震前,日本是全球核能第三大的生產國,國家總共有13%的能源生產來自核能,並且有非常多的核能設施規劃正在推進,然而隨著地震發生,日本在核能發電的許多設施停產、新計劃停建,現在的核能佔比總能耗僅為3%。

不過自2018開始,日本的政策也逐漸的轉彎,表示會開始啟動更多的核能反應爐,以2022年8月,由岸田所止敗的日本新能源部長西村康稔的一次發表為例,表示會在今年年底以前,啟動九個核子反應爐,以支撐冬天的用電需求,並將在未來一年間持續啟動更多。

 

製造業概況

根據政府內閣統計,日本2020年的製造業佔比總GDP產出約19.7%,略高於德國的18%,同時遠低於韓國的25%。

日本的製造業與十年前相比變化並不大,主要汽車、工業機器人、半導體、以及機械工具為主。以汽車產業為例,其直接與間接雇用人口就高達了542萬人之多,佔比總工作人口的8%。同時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日本對於轎車、卡車、以及公車的需求總量僅為520萬的情況之下,其產出卻高達968萬,僅少於美國10%,並且是德國的兩倍,雖然這一數值在2021年出於晶片、以及相關材料的供應鏈狀況而下降至785萬。

疫情前,日本的製造業發展情勢極好,資本投資逐年增加,2019年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但隨著疫情的發生,不僅衝擊了日本與全球的需求,其極為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嚴重遭受到打擊,再加上供應鏈危機,日本在2020與2021年度的資本投資更是收緊。然而這一狀況在2022年也逐漸鬆緩,企業信心開始提高,並且於2022年初的調查發現,32%的業者表示將回提高資本投資,相對於2021年的15%。

受到國際與國內趨勢與壓力所驅動,日本的製造業正在出現龐大且結構性的變化:

  • 受到勞動人口減少、國內先進製造製程之需求、國內產業鍊之優勢,日本國內的工業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ics)普及,根據IFR,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協會所發佈之數據,日本在2020年初總共有35萬台工業機器人,僅次於中國(78萬台),而2019年新增5萬台,新增總數也為全球第二高。同時,以密度來說,平均每萬人員工就有364個機器人,為全球第三,次於新加坡與南韓,但是47%機器人都為日本製造,比例為全球最高。
  • 日本在電動化的速率極慢,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統計,在2019新車的銷售中,有34.2%爲油電車,但僅有0.49%為純電動,不同於當前的國際趨勢。在一份由The Climate Group所發佈的報告中,分析師指出,倘若日本無法在2030年間(國際標準所設定之時程),將新交易(以及相應的生產)的車轉為100%電動,其經濟可能承擔失去一半的汽車市場,並導致172百萬份工作減少、一直到2040年六十億美金的獲利損失、以及失去14%的GDP動能。這些趨勢也促進著日本政府與產業積極的尋找刺激電動車發展的政策與產業策略。
  • 隨著這次的汽車產業的晶片短缺、以及日本企圖提高核心科技競爭力的發展上,日本自2019年起逐漸的加重其對於半導體的投資,這個他們曾經有著50%全球市占的產業,像是2019年宣布的台積電與東京大學在半導體研究上的合作,以及岸田政府於2021年11月推進的七千多億日幣的半導體投資,以及其中包含的4千億日幣兌台積電赴日設廠的補貼。
  • 隨著中日關係逐漸緊張,岸田政府也將政策重心轉向往所謂的經濟安全面向上,這當中就不僅是晶片產業,同時也包含著日本自身國防產業的發展。

在2016年日本政府第五期的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所謂的超スマート社会,也就是國外俗稱的Society 5.0 ,提倡將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密切整合至民眾生活,以及工業的運作當中,通過這樣的一個基礎,解決社會當前所遇到的問題。而在2021年3月日本所發佈的第六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Society 5.0也得到了重申,以及更清晰的詮釋。

營建業概況

日本的建築業是支撐整體日本經濟中,非常大的一個環節,從2012年佔比國家GDP的8.5%到現在變成11.35%。相對於美國的4.2%,以及德國的6%,是少數已開發經濟中,仍然在建築與土木工程上投資如此龐大金額的國家。

以2020國土交通省的「建設投資見通し」報告為例,總投資高達60.9兆日幣的營建業,其中土木工程(基礎建設)的佔比約為38.4%,而建築的佔比則為61.6%;而做所有的營建類別,民間支出為39.4%,政府出資的為60.6%;最後,營建業中總投資的12%,則用作修繕用途。

有趣的是,由於日本非常早期就是一個成熟的已開發經濟體,所以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其營建的架構總體變化沒有太多,不論是政府與民間投資佔比、基礎建設(水土)與住宅佔比、抑或是開發地段佔比等。

像是在20年前,近畿地區,也就是俗稱的關東地區總投資佔比大約13.7%,現在二十年後該比例則為12.6%變化不大,而根據國土交通省2021年的報告,其他地方不論是關東、中部、東北、北海道、北陸、中國、四國、九州、沖繩等地,都呈現差不多的情況。

然而日本建築業即便在過去的九年間維持著正成長,從九年前(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之後)的四十二兆日幣,到現在成長至61兆日幣(高出日本經濟成長),其建築業從業者卻從503萬,減少至492萬,即便該期間,日本的勞工人數從六千五百萬成長至六千八百萬。同時,在日本建築業中,四個從業者就會有一位是年邁的勞工(大於60歲),並且十個裡面僅有一個從業者為30歲以下,在1990年間,該數字為1/5

同時,因為戰後的日本一直到經濟泡沫化前,全國的不動產與基礎建設投資成長極快,在全國各地開花,然而在40-60年後的現在,這些基礎建設也成為了負擔,每年需要花上將近10%的不動產投資,進入該領域中。

國土交通省也針對社會資本老朽化的議題,整理了國內許多相關基礎建設的衰老狀況,以會計折舊計算,在2033年,全國73萬座超過2公里以上的橋就會有63%需要更替,而同樣的還有隧道、水利建設、下水道、以及港灣設施等等。而這對於處於時常發生地震、颱風、以及相關天然災害的日本,是極為嚴重的警訊。

而全國上下,不論是政府、大型建設公司、抑或是新創都在尋找解決辦法,譬如軟銀,就針對這一議題整理了許多當前日本正在發展的技術,以及實務案例。

參考資料
作者:經濟小組

我們的經濟小組聚焦在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私人消費、零售狀況、地緣經濟、以及相應的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追蹤與分析

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