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在卡梅倫政府時期公投,並於2020年時在強森政府的領導下正式脫歐,伴隨而來的外貿壓力,以及外交關係的維護,也讓英國政府在近年間非常積極的與各國談判貿易協定,至今(2022年12月),英國已然與71個國家,以及歐盟簽署了貿易協定(雖然絕大多數的協定都繼承於原先英國在歐盟中的條約)。
然而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強森政府在這期間所做的許多努力崩塌,GDP在這一期間衰退了將近10%,接續而來的俄烏戰爭、能源危機、以及全球經濟即將面臨的蕭條,也使英國預計要到2024-25年左右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而隨著英國正式脫歐,以及於2020年底與歐盟之間所簽署的協議,雖然保障了絕大多數出口至歐盟地區的產品免關稅,但是也讓許多非關稅壁壘浮現,譬如相關的海關手續以及審核流程等。這一要素也使得英國,在經濟、疫情、以及生產力走入正常的2021(正式脫歐後),英國出口至歐盟的總額卻出現顯著的下滑。
再者,近期利茲政府的減稅政策,以及後續財政大臣韓特180度的大轉彎,再加上首相特拉斯在短短的50天內即請辭的事件,也讓英國的經濟進入了進一步的混亂,雖然來自金融業的前財政大臣蘇納克接任後,非常積極了落實財政重整,然而政府財政赤字的情形不見好轉(主要出於政府正在負擔能源價格的漲、聯準會的升息、再加上全球經濟的蕭條)。
雖然當前英國面臨著許多問題,然而其仍然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其相對較寬鬆的監管環境,以及對外資較為友善的環境,再加上英國本身強勢且極富彈性的勞工市場,都讓其鞏固著歐洲主要經濟大國的地位。
國家資訊簡述表 | 2021年資料 |
---|---|
國家全名 | 英國 |
國家代碼(三碼) | GBR |
國家區域 | 歐洲與中東 |
國家收入階級 | 高等收入國家 |
國家貨幣單位 | Pound sterling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3.19兆美金 |
國家總人口 | 6683.6萬人 |
國家大小(KM sq) | 241930 |
國民所得 | |
人均GDP (PPP) | 49675 $ |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GDP貢獻來源預測取自EIU。
英國是全球第六大的經濟體,同時更是全球第三大服務出口大國,出口有四成左右都是服務,並且服務本身也佔比了國內71.6%的經濟。雖然英國的國際貿易與外國直接投資等外部經濟動能雖然十分強勢,但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英國的經濟主要以私人消費作為支撐,長年佔比總GDP產值將近65%,雖然近幾年間出於疫情以及國內經濟問題,而導致私人消費成長的力道不足。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
英國四個地區的人口分佈非常不均衡,英格蘭約佔總人口的 84%,威爾士約佔 5%,蘇格蘭約佔 8.5%,北愛爾蘭不到 3%,英格蘭東南部佔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但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那裡。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 2029 年中,英國人口將超過 6960 萬,到 2041 年中將達到 7200 萬。雖然近年來,出生人數和淨國際移民人數的減少導致英國的人口成長放緩,但依然是整個歐洲當中人口成長率較高的國家之一。與其他先進國家相同,英國將在未來面臨人口高齡化的社會問題,到 2066 年,預計 65 歲及以上的英國居民將增加 860 萬人,總數為2040 萬人,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White 87.2%, Black/African/Caribbean/black British 3%, Asian/Asian British
Scots (about 30% of the population of Scotland), Scottish Gaelic (about 60,000 speakers in Scotland), Welsh (about 20% of the population of Wales), Irish (about 10% of the population of Northern Ireland), Cornish (some 2,000 to 3,000 people in Cornwall) (2012 est.)
Christian (includes Anglican, Roman Catholic, Presbyterian, Methodist) 59.5%, Muslim 4.4%, Hindu 1.3%, other 2%, unspecified 7.2%, none 25.7% (2011 est. by CIA)
英國是全世界最早工業化的國家,在其工業化的基礎之上,英國近乎佔據全球領導地位長達百年,一直到1880年左右,來自美國、德國的工業實力才逐漸成熟,能夠在國際的舞台上與英國競爭。在過了幾十年,隨著一、二次戰爭的爆發,英國在國際的最具影響力的地位也由美國取代,
而二戰後,德國與其他西歐國家高速成長的經濟發展,以及地緣各國之間的經貿發展與整合,也讓歐盟誕生,而英國雖然在1973年加入了EC(早期的歐盟),然而國內政府不論是工黨執政、抑或是保守黨執政,黨內都有龐大的力量反對與歐洲更進一步的整合。
而這也進一步的為2016年的脫歐公投創造了條件,英國最終在2020年底成功的在強森政府下完成脫歐。雖然英歐之間的貿易仍然將持續成長,然而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將隨之減少,而這也是為何在強森政府積極的與亞洲各國發展談判相關貿易協定。
強森政府在疫情、俄烏戰爭、以及強森總理自身醜聞的影響之下下台;特拉斯隨即在黨內的選舉中,以兩萬多票的差距擊敗強森政府時期的財務大臣蘇納克,然而卻在推出了極具爭議性的財務政策後,也隨之宣布辭去總理之位;蘇納克繼任後,英國政治環境雖然走向相對穩定,然而國內的能源、通膨、以及俄烏戰爭的持續,也為執政增加了龐大的不確定性。
而當前挑戰不止於通膨,正式脫歐後,其他依賴歐洲市場的產業與企業,也將影響政策發展,同時國內的動盪與脫歐也增添了北愛爾蘭的變數。
我們的經濟小組聚焦在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私人消費、零售狀況、地緣經濟、以及相應的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追蹤與分析;FR小組聚焦在各國與國際組織的貿易協定、貿易規範、地緣政治發展、外交關係、進出口、關稅、海關、以及投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