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均GDP達3萬多美金,是亞洲除OPEC/OPEN+國家外最富有的經濟體之一,與南韓、日本、新加坡、紐澳以及香港並列。過去10年GDP平均成長3.2%,使其成高收入國家中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1960年代,台灣經歷經濟與產業改革以及快速社會發展,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援助(在 1945 年至 1965 年間提供的 40 億美元財政援助和貸款)下建設龐大工業基礎設施、通訊及教育系統,稱為十大建設與經濟奇蹟,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出口導向工業化成長模式下,隨著經濟成長與薪資提高,許多勞動力密集度較高的產業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力,當時企業端給予政府的壓力也逐日加大,隨著中國民國在辜汪會談後,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和貿易也終放寬,台灣往後的二十多年間,也逐漸的將勞工密集度較高的產能移往中國大陸。
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迅速成長,對台灣所出口的產品需求也大大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ICT產業、農林漁、甚至其他民生消費品,輸往中國的出口也在這期間迅速增加。儘管中國和台灣在這期間政治矛盾仍然存在,甚至加劇,但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與中國之間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
然而,隨著中國的基礎建設日趨成熟,同時勞工和人才能力充足,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始逐漸加強本土製造許多中間產品(台灣的主要出口品)的能力,並加大進口替代發展的投資。這樣的發展也迫使台灣出口中國的商品轉向以高技術含量產品為主,其他產業則被迫需要探尋新市場以挖掘成長動能。
即使是台灣的領先產業,面對中國本土龐大的勞動力市場、資本投入和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也使台灣面臨壓力。同時,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台灣失去了出口許多先進產品到中國的機會,而國內較小的消費市場(因為收入成長緩慢和低私人消費占比)也難以填補這一缺口。因此,隨著全球經濟在 2022-24 年逐漸陷入低成長甚至衰退,台灣將難以發揮其潛在的成長潛力。
雖然通過產業整合和本土創新能力的發展,可能有助於推動另一波的出口活力,但是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的壓迫,以及對台灣貿易國的影響力,也使台灣難以參與許多區域貿易協定,例如 CPTPP。
台灣在未來的發展中,勞工生產力、中美外交、產業創新、以及區域經濟整合將是最重要的發展動力。
國家資訊簡述表 | 2021年資料 |
---|---|
國家全名 | 台灣 |
國家代碼(三碼) | TWN |
國家區域 | 東亞與太平洋 |
國家收入階級 | 高等收入國家 |
國家貨幣單位 | NTD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7747.2億美金 |
國家總人口 | 2337.5萬人 |
國家大小(KM sq) | 36187 |
國民所得 | 15768 $ |
人均GDP (PPP) | 59398 $ |
OOSGA是一家專注於為企業提供市場策略服務的台灣公司,我們致力於為客戶企業提供最可靠的市場情報和洞見,並通過專案團隊與客戶一同推進當地市場的經營與發展。
倘若您對於進入新市場、抑或是對拓展業務有想法,歡迎隨時聯繫我們團隊討論。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GDP貢獻來源預測取自EIU。
台灣與東亞鄰居,例如日本和韓國,經濟都高度以出口為導向。私人消費對GDP的貢獻約在50%左右。然而,由於人口只有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台灣的產業更加依賴出口。
2021年,由於台灣本土控制疫情有效,加上全球半導體短缺,台灣經濟成長了6.6%,首次超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然而,2022年由於俄烏戰爭、全球通膨預期,全球市場低迷,歐洲更進一步衰退,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經濟造成了影響,經濟預測不斷下修。
從整體經濟基礎來看,因總生育率極低以及無法吸引高技術工作者移民的情況下,台灣的人口在2020年首度出現衰退,政府預估這衰退將會持續,人口逐年降低,對消費市場以及勞工環境造成進一步影響。
另外,由於近期期中選舉以及中美之間的對抗,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緊張情勢,也令資本形成(本土的長期投資和外國資產置入的直接投資)在近年間遠不及其潛力,對未來發展造成影響。
再者,中國對外交上的封鎖和壓制,將進一步阻礙台灣與區域其他經濟體的貿易,進一步降低台灣經濟的成長潛力。儘管台灣在半導體領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食品、化學、生化和設備等產品,因缺乏區域市場的投射而無法加速其發展。
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將非常取決於與中國大陸和美國的關係。在最佳情況的預測中,台灣不僅可以與美國建立自由貿易關係,獲得進入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機會,還能與中國大陸加強貿易和投資往來,獲得更多產業投射空間,並在區域貿易和投資(東協、日韓、紐西蘭)中參與更多活動。
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台灣面臨的是一個全面武裝的中國大陸,不僅無法進入區域貿易協定,與中國的貿易也會緊縮,並且與美國的貿易關係也缺乏實質的條約支撐。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
台灣目前的人口成長率很小,甚至在2020年,人口就已出現了負成長,而內政部於2022年七月公布,截至2022年上半年的全國人口數,相較去年再減少了30萬人,人口連續兩年半負成長。
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台灣的總生育率(TFR)非常低,在2021年,台灣的總生育率僅有0.975,平均每位婦女生育不到一名子女,為世界第二低,僅高於南韓(0.81)。而生育率如此之低的一些原因,是複雜的社會因素所造成。生育將會造成住房、教育和育兒成本的增加,為生活帶來更大的經濟負擔。並且與其他發達國家相同,台灣大多數女性都在工作,並且往往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能訓練。
國家發展委員會預測,因人口快速老化,使死亡數快速擴張,未來人口減少速度將日益增快,到2070年人,人口數將降為1,449~1,716萬人,約為2022年的六到七成。而人口的減少將損害台灣的生產力,並帶走科技和教育支出,以支付老齡化人口的養老金和醫療福利(二代健保)。
除了經濟問題外,人口減少也將衝擊國防安全。尤其台灣的地緣政治與兩岸局勢日趨緊張,少子化將會導致兵源擴增困難,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國軍志願役人力雖已達16多萬人,但部分戰鬥單位的軍官與士兵的編現比例卻仍低於8成。
住房權益也佔據了台灣很大的社會問題,內政部的新數據顯示,平均而言,一個人必須將所有的薪水存起來超過九年,才能在買得起自己的房子。而如果是在台北市,則需要投入超過 16 年的收入。同時,現在抵押貸款的成本約為收入中位數的 38.35%,再創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家庭越來越無法通過貸款購買房產。
Han Chinese (including Holo, who compose approximately 70% of Taiwan's population, Hakka, and other groups originating in mainland China) more than 95%, indigenous Malayo-Polynesian peoples 2.3%
Mandarin (official), Taiwanese (Min Nan), Hakka dialects, approximately 16 indigenous languages
Buddhist 35.3%, Taoist 33.2%, Christian 3.9%, folk religion (includes Confucian) approximately 10%, none or unspecified 18.2% (2005 est. by CIA)
隨著2020年立法院選舉和總統選舉的結束,民進黨得到了多數席位,蔡英文總統的連任也使立法相對容易。在2022年底的選舉中,國民黨在地方政府選舉中與上次選舉相比,以明顯的差距贏得地方的勝利,並且較為年輕的民眾黨在贏得新竹市市長選舉後,成為了台灣首次拿下市長的第三黨。
台灣的政治體制是半總統制,以所謂的一府五院(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來實現中央政府的運營和相互監督。總統主要負責國家與軍事關係,立法院長有權通過或否決法案、政府預算,甚至是否發動戰爭,相關法案和法令也必須由立法院通過三讀後,再由總統公布生效。
台灣的政治權力分散於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和立法院。立法院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的國會,行政院長則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的義務和執行相關政策;總統則重點在於政策方向的擬定與啟動。
當執政黨同時掌握了國會多數席位,立法流程相對簡單,佔比少數席位的反對黨沒有具體的手段阻擋進程,因此在台灣政治中,訴諸靜坐或不參與投票表達其訴求的情況經常發生。然而,台灣較高的媒體自由度和積極參與政治的民眾,使得執政黨在立法流程上,有議會以外的力量監督。
例如在2006年,由國民黨和親民黨議員提出對陳水扁總統的罷免案。未超過三分之二立法委員同意後,政治人物組織了民眾上街,發起了倒扁紅衫軍運動,促成了當時總統的下台。同樣的事件也發生在馬總統時期中國大陸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上。此外,在公投法通過後,國民黨組織了同性婚姻、能源政策和萊豬事件的公投,但最終民選未通過。
在未來的政策發展中,台灣政府將聚焦幾個核心議題,包括: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與東協和印度的經貿往來發展、加深台美關係、高科技發展、基礎建設和數位化落實、人口結構和勞工短缺等。
聚焦於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由於民進黨的執政和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分歧增加,與大陸的外交關係迅速惡化。受民進黨所執政的台灣政府,在剩餘任期也不太可能改變關係。因此,在當前政治環境下,執政團隊加強與美國、日本的安全外交關係,同時增加國防支出並加強國防裝備和武器的自主研發製造。雖然台灣在此議題上面臨被動的情況(例如眾議院院長於2022年訪問台灣、美國即將通過的台灣法案、中國在國際外交關係上的壓迫),然而多數政府和機構普遍認為,在中國政府擁有武力、經濟能力和外交壓力的絕對優勢下,情況仍將持續。
在東南亞和印度之間的外交關係中,蔡政府的具有指標性的政策是所謂的「新南向政策」,重點放在東協十國、南亞六國、以及紐澳兩國。此政策在中國經濟放緩、國內積極推進進口替代、對台灣的貿易阻撓、再加上美國對中的貿易制裁的影響下,也正好分散了許多企業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這也是為什麼不同於李登輝和陳水扁政府,此次的南向政策創下了明顯的政治成績。
然而,台灣是否能加入CPTPP也會影響其在南向市場中的表現;如果加入成功,台灣除ICT以外的產業也會得到更多成長動力。隨著東協國家、印度市場國民消費力成長,以及工業生產力不斷提高,將進一步刺激台灣經濟發展潛力。
不過隨著澳洲新任總理,工黨黨魁艾班尼斯逐漸的溫暖與中國在上一屆政府冰冷的關係的背景之下,在其在APEC上的一次論述中,似乎也象徵著台灣成功加入的可能性偏低(出於CPTPP需要全員通過,而澳洲則是在CPTPP當中僅次於日本的大國)。
我們的經濟小組聚焦在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私人消費、零售狀況、地緣經濟、以及相應的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追蹤與分析;FR小組聚焦在各國與國際組織的貿易協定、貿易規範、地緣政治發展、外交關係、進出口、關稅、海關、以及投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