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中國 - 2023經濟現況、產業發展、以及總體市場分析

最後更新於: July 1, 2023
chn
歡迎來到OOSGA官網!我們團隊從幫客戶落實市場進入的實地經驗,以及合作機構的產業調研中彙整了來自各國人口統計、經貿、政策、經商、以及產業的資訊,並免費提供給業者,盼能讓更多朋友了解其他市場的發展,並且讓商業可以真正的無國界。
主管摘要

中國當前發展現況與前景為何?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21世紀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排名僅次於美國,現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位。幅員遼闊的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是面積第三大的國家。由於豐富的天然資源和耕地,中國是農業、礦業和基礎原材料生產的大國。基礎原料(Basic Materials)2021年的總產出(Oxford Economcis)佔全球產出47.5%。

而中國龐大的人口為勞動力供給提供了相當大的基礎優勢。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與其人力資本的調動直接相關,越來越多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並進入勞動力市場,並且從農業基地轉向生產力更高的工業和服務工作。

過去的三十年間,其農業產值(增值額)佔比總GDP從25%左右下降至2021年的7.3%,取而代之的是強勢的服務產值,在同一期間從佔比總GDP的30%左右,成長至50%以上,持續驅動中國經濟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轉型。

而同時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也是中國逐漸從出口經濟轉移至市場經濟的區間,其出口總GDP的比例從2010的27.2%下降至2019年的18.4%,而國內私人消費則在同期間從48.9%成長至56%。然而近年間,受到國內疫情、封控、以及通膨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的消費能力與意願都普遍降低,進而也導致原本是經濟成長引擎的私人消費成長走緩、甚至衰退。而國內服務業,尤其是主要成長動力的科技業,更是受到政府規範的加強進而使其成長受限。

而在2020年間由政治局常委所提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2022年末的現在看來,不僅國內受到封控、通膨、以及房市總體環境,都嚴重影響了消費能力與意願;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國勞工成本提升、政治環境動盪、以及美國制裁等背景因素都影響到了中國市場的供給能力;而相對的,國際在2023年即將面臨的蕭條環境,也使所謂的國際循環發展研能受到限制。

然而中國依然是一個高速成長的經濟體,雖然這一發展趨勢隨著國內政治集權於習近平主席、中西方關係降溫、地緣衝突不斷、潛在的債務危機、以及國內政治動盪的可能性,也使得這一發展趨勢受到極大的不確定性。

Table of Contents
實質GDP成長(%)|2023後為預測(IMF)
人均GDP(當前美金)|2023後為預測(IMF)
GDP經濟結構

中國 - 經濟成長構成與預測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GDP貢獻來源預測取自EIU。

私人消費
38.50%
政府支出
16.00%
固定投資
43.37%
淨出口
2.59%
經濟

中國的經濟現況如何?

自推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30 年來的年平均成長率為 10% 。 原本占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開始跟市場資本主義與民營企業並存。在現今,這些各種形式的國有企業與大量的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並駕齊驅。

而10%的平均成長究竟有多快,我們可以從30年前的1994年時,台灣與中國之間的GDP差異看到。台灣當時的GDP為2562億美金(名目GDP),佔比中國GDP總額約45%,然而在30年後的現在,中國的GDP卻高達18兆之多,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台灣的經濟總值甚至排不上中國前五大省份(略低於湖北)。

然而這一背後的經濟成長主要動能主要來自於人口紅利,也就是越來越龐大的勞工人口、消費人口、以及消費能力(中產階級的增加);以及在2001年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由出口導向工業化發展而驅動的經濟增長。

而2015年後,逐漸增加的經濟壓力,尤其是聚焦在產能過剩、製造業毛利下滑、以及不良貸款利率上升等因素,也加大了中國當時所面臨的經濟壓力,故此黨中央也於十三五(五年計劃)時推出了所謂的「供給側改革」,以解決其債務槓桿以及產業過剩的問題。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打,中國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也將相關的供給側改革政策暫緩,而疫情的發生也讓這一債務槓桿的問題持續惡化,短期不見好轉。

目前經濟學家們對於中國2022的經濟表現估算在2.2-4.1%,遠低於中國目標的5.5%,並且隨著清零政策的持續,工業生產力也將受到負面影響,持續壓制其成長潛力;然而假設中國政府現在放鬆了疫情管制(隨著二十條、以及相繼而出的新十條政策,中國似乎也將大程度地放鬆相關封控管制),然而這一發展所引發的健康危機也非常有可能對經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歷年失業率|2023後為預測
歷年通膨|2023後為預測
GDP產業結構

中國 - 產業成長構成與預測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

工業
39.4%
服務
53.3%
農業
7.3%
介紹
關於我們

OOSGA是一家專注於為企業提供市場策略服務的台灣公司,我們致力於為客戶企業提供最可靠的市場情報和洞見,並通過專案團隊與客戶一同推進當地市場的經營與發展。

倘若您對於進入新市場、抑或是對拓展業務有想法,歡迎隨時聯繫我們團隊討論。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現況如何?
在全球重點產業中有哪些發展機會?
人口

中國人口概略與統計

經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中,中國人口為14.13億人,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以上。而中國大部分的經濟成長歸功於其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因此人口規模一直以來都是熱門政治議題。

自 20 世紀中葉,人口的劇烈成長,迫使政府試圖通過一胎化政策來限制人口成長,該計劃提供現金以及更好的住房補助,以吸引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該計畫已經成功的放緩人口成長。而中國現今的總生育率(TFP)為1.4,已經低於2.1的人口替代率。

不過該政策也並不是完美的,早在1970年代,該政策就讓政府遇到了人口普查的困難,違反這項政策的家庭往往會在人口普查中隱藏真實的數字,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因此中國的真實人口可能會有些偏差。這意味著自 1970 年代該政策開始實施以來,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變得不那麼可靠。

同時,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胎化政策以及選擇性墮胎,導致男女比例為120:100,造成非常嚴重的男女失衡,大量未婚的年輕男性將對人口成長產生不利影響,並且現今的低出生率與人口老齡化,將有可能損害經濟發展。而長達四十多年的一胎化政策,在2016年被中國政府正式終止。

 

種族分布

Han Chinese 91.6%, Zhuang 1.3%, other (includes Hui, Manchu, Uighur, Miao, Yi, Tujia, Tibetan, Mongol, Dong, Buyei, Yao, Bai, Korean, Hani, Li, Kazakh, Dai,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7.1% (2010 est. by CIA)

主要語言

Standard Chinese or Mandarin (official

主要宗教

folk religion 21.9%, Buddhist 18.3%, Christian 5.2%, Muslim 2%, Hindu < 0.1%, Jewish < 0.1%, other 0.7% (includes Daoist (Taoist)), unaffiliated 51.8% (2020 est. by CIA)

人口結構

中國的人口結構趨勢如何?

中國在2020-2022年間的人口結構資料更新於2022年的11/18,數據分別來自該國政府人口普查、世界銀行統整、以及聯合國估計/預測。
來源:聯合國人口研究; OOSGA Analytics
政治

中國政治與政策現況

國家經常帳餘額(% of GDP)|2023後為預測
政府貸款/借款淨額(% of GDP)|2023後為預測
FR

中國外交與貿易概況

出口總額(百萬美金|Nominal)
出口佔比全球(萬分之一)
外國對內投資總額(百萬美金|Nominal)
外國對內投資佔比全球(萬分之一)
消費者概況

中國消費者與市場概況

我們統整了國家於電商、社群媒體、以及相關市場環境之資料。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滲透程度、用戶概況、平台資訊、以及相關統計

社群媒體在中國的用戶概況、平台統計、互動數據、以及相關統計

參考資料
  • 經濟資料:OECD、世界銀行、IMF、當地政府統計
  • 貨幣轉換與推算:IMF數據為基礎
  • 經濟成長推估:OECD、IMF、OECD、EIU、當地政府統計
  • 人口資料:聯合國人口與發展委員會
  • 種族、文化、語言:CIA Factbook
  • 失業率估算:ILO、UNECE、當地政府勞工資料統計
  • 貿易資料:聯合國Comtrade、UNCTD
  • ICT基礎建設:國際電信聯盟(ITU)
  • 數據統整與歸算:OOSGA.org
  • 分析:小組分析
作者:經濟小組、FR小組

我們的經濟小組聚焦在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私人消費、零售狀況、地緣經濟、以及相應的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追蹤與分析;FR小組聚焦在各國與國際組織的貿易協定、貿易規範、地緣政治發展、外交關係、進出口、關稅、海關、以及投資發展。

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

歡迎訂閱

歡迎訂閱我們在不同市場的機會見解,可以先參考我們近期發送的信件,也希望您可以積極地分享回饋給我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