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
位於西歐中心的德國是全歐洲經濟最大,且全球第四大的國家,僅後於美中日三國。而其長年佔據著工業、先進製造領導地位的角色;國內通過技職教育體系而培養出充沛的技職人才環境;再加上國內穩定的政治、完善的基礎建設、以及成熟的外交關係也讓德國持續穩健的成長。
然而在近年間隨著全球疫情、俄烏戰爭、能源危機、中國經濟的放緩、以及通膨問題,都在各個角度上影響著德國經濟成長的穩健性。俄烏戰爭尤其對德國影響嚴重,其國內相對於其他歐盟國家更加依賴由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在戰爭前,俄羅斯供應德國約55%的天然氣需求,而天然氣更是佔比27%的德國能源需求。
雖然在戰爭發生之後,德國同其他西方國家,聯合制裁了俄羅斯的貿易與經濟,然而為了抵禦通膨以及抗衡潛在的戰爭擴散,德國政府也推動了高達兩千億歐元的超大型紓困案,以及一千億歐元的軍事發展計畫,在經濟成長走緩的情況加重了財政負擔;同時在過去數十年間與俄羅斯之間的外交成果也毀於一旦。
未來德國整體發展當中將有幾個關注重點,一為人口持續減少,以及持續攀升的年長人口比例對於德國勞動力的負擔;二為其製造工業在能源轉型當前的大趨勢之下是否能夠響應相關發展;三為德國在出口市場當中的影響力,是否會隨著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市場發展自家的尖端工業技術而逐漸喪失影響力;最後則是其國內在生產力的提高是否會如預期一般的成長。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GDP貢獻來源預測取自EIU。
德國的經濟極度依賴出口,出口在2022年佔比約總GDP的55%,其鄰國法國僅為35%,而與德國同樣是工業大國的日本更是只有20%。雖然德國出口基於其產品複雜度相對較高(在2020年的評估中僅次於日本、瑞士、以及台灣),使其較難被取代,支撐起更具韌性的出口結構,然而長期來看中國越來越強勢的工業實力,再加上同樣也積極將高階製造帶回本國的美國與日本也對其帶來相當的威脅。
在2022年,德國的GDP預計將成長近1.5%,其中主要成長動能來自2021年間經濟反彈力道的剩餘,而2023年德國經濟預計將受到能源問題與通膨等影響,使其實質GDP的影響將會走進衰退,雖然政府的振興方案與相關投資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經濟動能。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
OOSGA是一家專注於為企業提供市場策略服務的台灣公司,我們致力於為客戶企業提供最可靠的市場情報和洞見,並通過專案團隊與客戶一同推進當地市場的經營與發展。
倘若您對於進入新市場、抑或是對拓展業務有想法,歡迎隨時聯繫我們團隊討論。
德國是俄羅斯以西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與大多數其他歐洲國家相比,人口密度相對較高,與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一樣面臨少子化問題,雖然近年來生育率有所提升。2020年為1.53,不過依然低於世代更替水平,15 歲以下人口的比例相當低,約為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而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德國的生產中心並未集中在大城市,也是為何德國有460多個城市,卻只有柏林有超過 350 萬的人口。
二戰後,德國不再收集與種族有關的人口統計數據,而是以國籍區分,人口86.3%為德國人,其次為土耳其、敘利亞人,原因來自於德國移民政策上的寬容,2015年敘利亞內戰爆發歐洲難民危機,德國向敘利亞難民敞開大門,亦是在一眾歐盟成員國中,接收了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國家,數目超過100萬人。
German 86.3%, Turkish 1.8%, Polish 1%, Syrian 1%, Romanian 1%, other/stateless/unspecified 8.9% (2020 est. by CIA)
German (official)
Roman Catholic 26.7%, Protestant 24.3%, Muslim 3.5%, other 4.8%, none 40.7% (2020 est. by CIA)
德國是一個聯邦議會民主國家,成立於 1870 年,在蘇聯在區域的影響逐漸漾低後於 1990 年重新統一。 它由 16 個州組成,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憲法、政府和議會。 聯邦政府由直接選舉產生的聯邦議院(下議院)和代表各州政府的聯邦參議院(上議院)組成。 總理是行政部門的首腦,由聯邦議院選舉產生,只能通過選舉繼任者來更換。
聯邦聯盟通常由兩黨組成,但 2021 年的選舉產生了第一個三黨聯盟,也就是所謂的紅綠燈聯盟,由執政黨社民黨與綠黨、以及社民黨共同組成。這一個在當時正在走出疫情的歐洲大國,面臨諸多挑戰,然而絕大多數的機構對於德國前景也感到充分樂觀,不論是在處理財政問題、氣候變遷議題、進一步的工業現代化、以及平衡中美外交等。
然而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德國政府直接進入危機管理模式,所有的政治議題從一開始的外交軍援,到後來戰爭延續後,最為核心的能源危機。近年來越來越依賴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德國,近乎在完全沒有替代方案的情況之下,逐漸走入冬天。
不僅重啟了原先停止的燃煤發電廠、完成了液化天然氣的接收站建造(以及其他四個項目皆在建造中)、提高來美國與UAE等國的天然氣進口、並將儲備能量提高至97.7%之多等等。雖然在這些部署之下,普遍機構預計德國能夠勉強撐過這一次的冬天,然而隨著儲備消耗殆盡,德國明年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我們的經濟小組聚焦在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私人消費、零售狀況、地緣經濟、以及相應的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追蹤與分析;FR小組聚焦在各國與國際組織的貿易協定、貿易規範、地緣政治發展、外交關係、進出口、關稅、海關、以及投資發展。
歡迎訂閱我們在不同市場的機會見解,可以先參考我們近期發送的信件,也希望您可以積極地分享回饋給我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