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日本 - 2023經濟現況、產業發展、以及總體市場分析

最後更新於: May 2, 2023
jpn
歡迎來到OOSGA官網!我們團隊從幫客戶落實市場進入的實地經驗,以及合作機構的產業調研中彙整了來自各國人口統計、經貿、政策、經商、以及產業的資訊,並免費提供給業者,盼能讓更多朋友了解其他市場的發展,並且讓商業可以真正的無國界。
主管摘要

日本當前發展現況與前景為何?

日本為亞洲最早工業化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崛起之前,長期佔據亞洲經濟與外交上的領導地位。而在2022的現在,將近5兆美金的GDP,以及3.9萬美金的人均GDP,也讓其穩定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以及相對富足的生活。

然而日本經濟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間,已然停滯成長,以實質GDP(日幣)計算,甚至相對於1990年間更進一步的衰退。

在1990年初時,日本經濟的泡沫爆破後,全國經濟進入了蕭條,而這一狀況也基於持續性的貨幣政策調整而持續,是第一個將利率降至零以下的經濟體(2016)。雖然在2000年後,日本經濟基於來自全球化加速的趨勢,以及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與其對於日本產品的需求提升,日本在03-07年支撐起了1.5-2.2%的增長,嘗試著打破平成的魔咒。然而2007年的金融海嘯,卻在隔一年間重創了日本成長的勢頭,使其連續兩年都進入衰退,近乎摧毀了這一期間的增長。

而後續2011年間的311海嘯更是進一步重創日本經濟,甚至是國民對於重振的信心。即便擁有著傲視全世界的頂尖技術、高技術人才非常充沛的勞工環境、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強勢的外交關係,日本經濟的成長仍然進入了停滯。

在往後的發展中,日本經濟的發展與成長的驅動能力與逆勢,將來自於幾個主要因素,其分別為人口高齡化結構與勞工的減少、數位技術在產業內的滲透、在中美之間的政治關係、東南亞的外交發展、以及國內政治與經濟改革的成功。

在人口結構上,日本為老年人口佔比最高的國家,在2022年所謂的老年人口(65+)佔比國家總人口28.9%,遠高於世界平均的9.5%,以及高等收入國家的19%。然而日本的總和生育率與新生兒卻持續創新低。並且日本國民對於接受移民的態度仍趨向保守,也使得未來的長期勞工供給問題面臨挑戰。

在數位技術於產業的發展上,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來自於勞工長期疲累的生產力低下,在過去的11年間,不計算疫情的這3年,2012-2019年間的勞工生產力(以每勞工之實質GDP產出計算)僅為0.16%,遠低於絕大多數的國家,而這對於一個面對人口老化,以及人口持續下降的經濟體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然而這一個曾經將精實生產帶入了工業世界中的科技大國,卻在導入先技術上遇到頻頻阻力,雖然上一屆首相設立了數位廳,岸田也進一步的擴編了數位廳的發展,然而目前卻沒有許多可以量化的成績。而國內非常傳統的工作環境與文化,再加上不那麼勇於嘗試新事物的消費者,也增加了技術普及的挑戰。

在外交環境中,CPTPP自2018年正式生效、日歐經濟合作協定於2019年底正式生效、而RCEP在2022年初也正式生效,這些發展都讓日本能夠在未來不論是外交還是經貿上,都具有更多籌碼。尤其是CPTPP日本更是佔據主導地位,而在RCEP則是涵蓋了南韓、中國、以及東協在其中,增強日本的出口動能,而隨著岸田首相在2023年推進經濟安全法、以及相關的法案與項目吸引日本企業回國,也將讓更多高獲利產品從日本出口至其他國家。

Table of Contents
實質GDP成長(%)|2023後為預測(IMF)
人均GDP(當前美金)|2023後為預測(IMF)
GDP經濟結構

日本 - 經濟成長構成與預測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GDP貢獻來源預測取自EIU。

私人消費
53.93%
政府支出
21.46%
固定投資
25.26%
淨出口
-0.56%
經濟

日本的經濟現況如何?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日本的私人消費表現一直不如預期,在OECD或是相近經濟體中,日本的私人消費佔比總GDP,在歷年都是尾段班。不過這也是許多依賴出口的先進工業市場的狀況,南韓、德國、台灣等國都有此現象。

不過不同於許多市場,日本私人消費疲累背後的最主要因素卻不是儲蓄率。根據日本內閣府近期所發佈之數據,除了疫情後之外,日本的儲蓄率都是非常低的比率,幾乎都低於3%。

雖然日本歷年的政策都嘗試著去解決這一問題,其中在過去最為指標性的大概是1980年間的前川報告:主要目的為通過刺激國內需求(減少所得稅以刺激可支出收入、減少公部門之工作時數以刺激國內零售消費、通過提供減稅動機以刺激國內不動產投資、提高公家機關的投資)、轉變產業結構(刺激國內服務業之發展、刺激國外投資(Inflow, FDI)、刺激農業出口)、更加開放市場(減少相關規範與限制)

而在2010年間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安倍晉三所提出的三支箭:其分別為通過實施量化寬鬆以降低消費者與企業借貸成本的貨幣政策、大幅提高基礎建設的政府投資,以及提供企業減稅/免稅優惠財等的財政政策、同時還有推動勞動力參與率增加以及生產力提升的結構改革政策等。

但不論是這兩項主要政策帶來的正面/負面影響有多少,針對私人消費領域來說,其影響可見程度並不明顯。

所以在儲蓄率極低,但是私人消費卻持續不增長的情況之下,真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日本國民整體的人均可支配所得成長遠不如預期,平均可支配所得(Net Adjusted Disposble Income Per Capita)僅28,872美金,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30,490。

而限制日本國民支配所得成長的兩大要素分別為薪資與資產的投資報酬率。根據OECD所統整之數據,薪資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幾乎沒有增長,譬如1990年代為例,英國與日本的平均薪資是幾乎一樣的,都大約落在3萬5至3萬8的區間,然而英國在2020年卻成長至4萬7千多一年。同期,韓國更是從2萬1千多增長至4萬2千。

其中,絕大多數的分析師與研究員認為這一現象的主要核心原因,仍然是一個由通貨緊縮心態/預期所創造出來的惡性循環。也就是企業害怕價格的提高會嚇跑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進而導致收益無法提高,也就代表著員工薪資無法提高。再者,由於日本政府法律對於全職員工的保護以及企業文化,也讓許多企業更傾向於聘用兼職人員以及約聘員工,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這一比例也從原本的不到20%,到現在多達36.7%,進而拉低了日本總體的平均薪資。

歷年失業率|2023後為預測
歷年通膨|2023後為預測
GDP產業結構

日本 - 產業成長構成與預測

GDP最新更新時間為2022年12月,更新資料為2021年之GDP產值在各個層面中的貢獻佔比總GDP之比例。資料取自於世界銀行、IMF、與當地政府統計。

工業
29%
服務
69.5%
農業
1%
介紹
關於我們

OOSGA是一家專注於為企業提供市場策略服務的台灣公司,我們致力於為客戶企業提供最可靠的市場情報和洞見,並通過專案團隊與客戶一同推進當地市場的經營與發展。

倘若您對於進入新市場、抑或是對拓展業務有想法,歡迎隨時聯繫我們團隊討論。

探索全球主要市場的趨勢、機會、與見解
人口

日本人口概略與統計

日本是全球預期壽命最高的國家之一,然而由於出生率的下降,自2010年以來全國人口一直在減少,且近年來減少的速度正在加快。在過去的 10 年中,每年都打破了自己的紀錄,根據日本統計局的估算,全國人口從 2008 年的 1.28 億人下降到 2023 年初的 1.25 億人。

統計局還估計,到 2060 年,日本總人口預計將減少4000萬人。人口衰退加上極高的預期壽命,使日本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社會之一,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預計這一比例未來還會繼續上升,目前全國正面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壓力。

日本人口快速減少的主因是生育率持續低落。自 70 年代中期以來,日本的生育率不斷下降,到了 2000 年代初,每名婦女的生育率已經降至約 1.3 個小孩,並在近幾年一直保持在 1.3 左右,但與韓國和台灣等東亞經濟體2021年的TFR分別下降至0.8和1.1相比,仍然相對較高。

而日本婚外生育率非常低,自 1950 年代以來,僅占所有生育的2-3%(歐盟與OECD國家平均為40%以上)。因此日本生育率下降的主因還是因為年輕女性結婚人數減少。近年來,在 25-34 歲生育高峰期的未婚女性比例不斷增加,特別是 25-29 歲單身女性的比例,從 1975 年的 21%,大幅增加到 2020 年的66%。而同齡段的 30-34 歲單身女性比例也從 8% 增加到 39%。

日本年輕女性越來越不願意結婚生子,部分原因是她們的就業機會迅速增加。女性參加四年制大學的學位人數,在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開始迅速上升,並在 2020 年從15%上升到51%。年輕女性的就業率也有顯著增加,特別是 25-29 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從 1970 年的 45%,增加到 2020 年的87% ,增加了近乎兩倍。

日本結婚率下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傳統家庭性別角色的存在。根據政府公布的兩性平等白皮書,結婚人數正在下降,2021年下降至51.4萬。調查中,四分之一的 30 多歲單身者不願結婚。對她們來說,處理家務和育兒會帶來重大負擔,而日本男性在家務中的貢獻度仍然很低,家務中性別失衡現象仍然明顯,這使得已婚女性很難平衡工作與家庭,因而降低了婚姻的吸引力。

政府歷年一直盡力提高生育率,儘管生育率仍未有所提高,但仍抑制了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日本政府鼓勵生育的激勵政策是全球最優渥的國家之一,除了現金鼓勵外,在陪產假方面的得分是全球最高。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顯示,日本的帶薪休假為30.4週,領先於韓國的 17.2 周和葡萄牙的12.5週。如今,岸田文雄首相也於2023年初做出承諾,將採取緊急措施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會在6月之前提交將兒童相關政策的預算翻一倍的計畫,並在4月設立新的兒童和家庭政府機構進行監督。

人口減少將導致未來勞動力短缺,進一步使經濟成長放緩和一些服務的關閉,工業發展也可能會減少。根據日本PERSOL綜合研究所的估算,2030全國7073萬人的勞動力需求,預計只能提供6429萬人的勞動力,造成644萬人的勞工缺口,其中服務與醫療保健將短缺將近600萬人。而除了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外,扶養比也會隨著時間增加,導致年輕人需要支付更高的稅款來支撐老年人口。

種族分布

Japanese 97.9%, Chinese 0.6%, Korean 0.4%, other 1.1% (includes Vietnamese, Filipino, and Brazilian) (2017 est. by CIA)

主要語言

Japanese

主要宗教

Shintoism 69%, Buddhism 66.7%, Christianity 1.5%, other 6.2% (2018 est. by CIA)

人口結構

日本的人口結構趨勢如何?

日本在2020-2022年間的人口結構資料更新於2022年的11/18,數據分別來自該國政府人口普查、世界銀行統整、以及聯合國估計/預測。
來源:聯合國人口研究; OOSGA Analytics
政治

日本政治與政策現況

在最近2021,以及2022的選舉中,自民黨與1999年起結盟的公明黨,持續獲得國會的大多數席次,在眾議院以及參議院皆獲得了明顯差距的多數席次,使執政黨團在立法、乃至修憲的道路上都不會遇上太多的阻礙,尤其是已逝首相安倍晉三持續推進的和平憲法改過(雖然日本自民黨部分黨內人士、以及民眾對該法案的推動熱忱度不高)。

雖然自民黨與公民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仍然獲得龐大的國會席次以及民意支持,然而近期一系列的事件也讓2025年的選舉增添些許變數,其中包含在2022年7月時,前任首相安倍遭暗殺後,岸田首相在沒有與國會以及其他政黨討論,即舉辦安倍首相的國喪,不同於1967年時吉田首相逝去的國喪(而這一行為也被解讀為是岸田嘗試著奪下自民黨內最大派閥安倍派的支持);再加上自民黨內人士與統一教會之間的關係也使民眾對自民黨的支持率降低,岸田首相也在近期一次民調中,首次出現反對率高於支持率的情況。

在往後的政策發展重點中,日本政府會主要聚焦在幾個核心議題,其中包含聚焦在供應鏈動盪、中美衝突、能源依賴等因素的經濟安全問題,象徵性的政策重點包含讓製造業回國、提高本土能源自給率、同時還有強化與國際同盟國的供應鏈協作(尤其是美國、台灣、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

而另一個核心政策還有由岸田首相提出的新資本主義的發展,其核心價值為讓資本分散的更加均勻、強化人力資本的培養,以提升中產階級的力度。象徵性的政策重點可能包含最低薪資的提高、強化人才培育與相關投資、以及提升產業數位能力等。 閱讀更多

國家經常帳餘額(% of GDP)|2023後為預測
政府貸款/借款淨額(% of GDP)|2023後為預測
FR

日本外交與貿易概況

出口總額(百萬美金|Nominal)
出口佔比全球(萬分之一)
外國對內投資總額(百萬美金|Nominal)
外國對內投資佔比全球(萬分之一)
消費者概況

日本消費者與市場概況

我們統整了國家於電商、社群媒體、以及相關市場環境之資料。

電子商務在日本的滲透程度、用戶概況、平台資訊、以及相關統計

社群媒體在日本的用戶概況、平台統計、互動數據、以及相關統計

參考資料
  • 經濟資料:OECD、世界銀行、IMF、當地政府統計
  • 貨幣轉換與推算:IMF數據為基礎
  • 經濟成長推估:OECD、IMF、OECD、EIU、當地政府統計
  • 人口資料:聯合國人口與發展委員會
  • 種族、文化、語言:CIA Factbook
  • 失業率估算:ILO、UNECE、當地政府勞工資料統計
  • 貿易資料:聯合國Comtrade、UNCTD
  • ICT基礎建設:國際電信聯盟(ITU)
  • 數據統整與歸算:OOSGA.org
  • 分析:小組分析
  • 日本內閣與政黨支持率:ASAHI
  • 產業成長推算:Oxford Economics – Global Industry Database
作者:經濟小組、FR小組

我們的經濟小組聚焦在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私人消費、零售狀況、地緣經濟、以及相應的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追蹤與分析;FR小組聚焦在各國與國際組織的貿易協定、貿易規範、地緣政治發展、外交關係、進出口、關稅、海關、以及投資發展。

Connect With Authors
*Your message will be sent straight to the team/individual responsible for the article.
Consider Subscribing
我們團隊定期定期提供訂閱者在主要國家中,市場面向、消費者面向、以及在政策與科技的大趨勢中所孕育出來的機會與洞見。歡迎參考我們團隊近期的訂閱信件內容